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焦点新闻

揭秘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的三大特点

所属分类:焦点新闻    发布时间: 2022-05-13    作者:张家口孤独症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在临床上,张家口孤独症儿童会坚持自我独有的行事方式和程序。这些固定且局限性的习惯和模式,引发了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给周围的人造成了困扰和伤害。

一、重复、刻板行为

重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儿童一个突出的问题。患儿行为的重复、刻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刻板性

有些孤独症儿童进餐前需要特定的餐具摆布,缺少这些步骤,会拒绝进食;有些患儿会在睡前走到鞋柜前摆鞋子,即使鞋子己经摆放得很整齐了,但对孤独症儿童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睡前的某种仪式行为。还有一些孩子执着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如积木一定要按他认为的顺序排列等。正是这种刻板性使他们在生活中拒绝任何来自外界的变化。

2、拒绝变化

如果出现与平日生活不同的变化,这种改变对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堪比一场灾难。研究人员认为,他们之所以拒绝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们可能会因为日常座椅位置的不对而发脾气,会因为没有按时看到.爱的电视节目而哭闹,会因为换了一道菜而不吃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能够左右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3、持续性

重复、刻板行为的持续过度妨碍了孤独症儿童及其家人的生活。例如,一名患儿执着于涂色,而且重复性地在局部涂,结果可能在1小时之内用完半盒水彩笔,而且将涂完的纸张到处乱扔,这给家庭造成不小的额外开支和负担。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失控导致的。当孩子初到一个陌生环境,自我意识调节能力下降时,出现重复、刻板行为的概率会有所上升。

揭秘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的三大特点

二、伤害行为

当孤独症儿童不情愿做某事时,他们会通过哭闹、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他们急于做某事却不如意时,他们会咬手、撞墙以“惩罚”自己。这些行为属于伤害行为,可分为自伤行为和侵犯性行为。自伤行为是因自我的暴力方式而引起自己受伤的一种行为,如咬手指等。并不是所有患儿都有自伤行为,但有这些行为的患儿成年后仍会出现此类情况。有几种自伤行为,如异食症,还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

在侵犯性行为中,一部分为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另一部分为对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对他人的伤害行为表现较多的是肢体上的侵犯,如咬人、打人。同样,家中的物品,如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也需要做好保护措施。这些突然袭击式的攻击性行为使孤独症儿童无法与同龄儿童正常交往,成为阻碍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患儿的伤害行为已经对其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控制,将贻害无穷,所以必须重点干预。

从孤独症儿童的角度看,以上伤害性行为同时也伴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希望得到家长或教师的关注时会频繁地出现这些行为,或者当他们想逃避任务、摆脱控制时会较多地出现一系列行为。因此,在针对性地进行行为干预之前,应分析、确定影响问题行为的原因,再采取措施,以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

三、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婴幼儿学习的基础,绝大多数社交技能其实是通过模仿慢慢学会的。3-6个月的婴儿通常就渐渐凸显这种模仿能力,如爸爸指着自己的鼻子对孩子笑,孩子便会模仿爸爸的动作。孤独症儿童并非如此,他们的模仿能力存在缺陷,等到8-9个月时仍不会模仿简单的表情动作。即使有些患儿能模仿他人的动作与表情,也很难遵照指示完成相应的表情动作模仿。实际上,患儿模仿能力的缺陷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得较为明显,而且将会持续到成年期,这会对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